2005年9月11日,飞虎队王牌飞行员约翰·R·“迪克” 罗西重访昆明时,在《飞虎的咆哮》一书中收录有他的回忆文章和老照片的书页上亲笔签名。
小的时候,我常听父母讲:“你老祖祖卖了西长村外(今篆塘附近)的几十亩地供你大舅老爹(父亲的舅舅)到上海上学。”大舅老爹蔡光宇到上海读的是一所职业学校,学成归来后即受聘于昆明一家高级西餐厅工作。
1943年春夏之交,飞虎队呈贡基地招聘一位西餐大厨,最终蔡光宇以其科班出身及过硬的技术,被选为龙云特为飞虎队选派的西餐大厨。蔡光宇做的西餐受到远离家乡的飞虎队官兵的欢迎,他把美国奶油小甜饼的配料与昆明椒盐饼的做法相结合做出的花式小甜饼,也同样受到飞虎队官兵的欢迎,这就是昆明最早的“摩登粑粑”的原型。
据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叔叔陈长平回忆,1943年暑假,在云瑞中学读书的他到飞虎队呈贡基地打工——给大舅老爹当帮手。打工的第一天就遇上了新建盖的面包房试炉,第一炉面包因火力太猛被烤糊了。大家都说,算是开炉有福(糊),以后就顺当了。这间面包房与食堂是连在一起的,每到吃饭时间,就可以看到那些高大威武的飞虎队官兵来来往往的身影。叔叔说:“每当看到他们乐滋滋地吃着我们亲手烤制的香喷喷的面包时,我的心里也感到甜丝丝的。”第二天,一位飞虎队军官在中方译员及随从陪同下到食堂和面包房视察。在视察中,这位军官拍拍正在工作的叔叔的肩膀,笑着说:“在我们美国,学生勤工俭学是很普遍的,年轻人通过这样的劳动既自食其力又得到锻炼,顶好!”
叔叔回忆说:“飞虎队不仅官兵平等,伙食上我们享受的也是飞行员的待遇。每天的伙食中除了有鸡、鸭、火腿外,还有牛奶、面包、果酱、沙拉及罐头食品,有时还能吃到冰淇淋和洋酒。”
这个时候,我的父亲陈长庚已从云瑞中学毕业应征入伍,正在参加美军顾问团办的“军事干部教学团”的培训,教官是美国军官。一天,父亲也来到了呈贡基地参观并到面包房帮忙。这一天,作为“航空迷”的父亲不仅近距离地看到了真飞机——美军最新式的战机,还得到了一位飞虎队员赠送的英文版航空期刊,在此之前父亲已购阅了很多中文航空书刊,这自然又是意外之喜。后来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位飞虎队员赠送的航空期刊早已杳无踪影。记得有一次,我曾从奶奶家的杂物柜里翻到了几本旧版书,除了有鲁迅的书外,还有一两本父亲当年购买的中文航空期刊。
暑假结束,叔叔就离开了呈贡基地,以后又去过两三次,都只是打短工了。由于进入呈贡机场的飞虎队空勤人员不断增加,人手不够的大舅老爹又先后从附近村庄找来了两个小伙计做帮手。一年后,其中一个小伙计因表现不错及本人愿意,被飞虎队队员带到美国去玩了一趟,这在当年真是开了个“天大的洋荤”。大舅老爹当然是首先受到去美国走一走的邀请,但因工作无人替代不能前往而留下遗憾。他一直在呈贡基地为飞虎队服务,直到抗战胜利。
2005年9月上旬,一批飞虎队老兵参加了北京等地的纪念活动后重返昆明。当我得知他们将在9月11日中午到书林街教育书店参加杰夫瑞·B·格林编著的《飞虎的咆哮——“二战”中美飞行员讲述在中国战场的亲身经历》一书签名售书活动的消息后,立即约了几位云南抗战老兵的后人一同前往。
在参加签名售书的飞虎队老兵当中,有飞虎队王牌飞行员约翰·R·“迪克” 罗西。当年,“迪克”罗西在担任飞虎队第一歼击中队小队长时,创下了击落6.25架日机的战果;在担任中航公司“驼峰”航线C-53和C-47运输机飞行员期间,创造了飞越“驼峰”航线735次的最高纪录。那天,我见到的传奇勇士“迪克” 罗西虽已90岁高龄,但精神矍铄,令人印象深刻。老兵中还有曾驻扎在呈贡基地共执行过69次“驼峰”飞行任务的“驼峰”空运机组成员曼弗雷德·勒布。勒布竟和我父亲是同年同月出生,都是1924年10月,又都是同一阵营里的反法西斯战士,真巧。抗战胜利后,勒布回国与他的父亲合开了一家糕点店,成为一名出色的犹太传统糕点师和食品文化专家……事后我想,假如事先我知道勒布的身份和经历,我一定会把叔叔请来与“同行”勒布见面再续前缘,双方见面肯定会很高兴。
9月11日那天,我第一次近距离地见到那么多飞虎队老兵,显得有些激动和不知所措。由于语言不通,只有崇敬地向老兵们行注目礼了。我与众人一道排队购书,然后请老兵们在这本书中收录有他们的回忆文章的老照片旁一一签名,那天,我幸运地得到了19位飞虎队老兵的签名,真是大喜过望。从《飞虎的咆哮》一书及叔叔的回忆中我得知,从P-40战斗机到C-46“特种兵”运输机,从装备了绝密技术——最先进的低空轰炸自动投弹系统的B-24“解放者”轰炸机到最新式的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都曾在飞虎队呈贡基地起降执行任务。
60多年过去了,我们一家四代人与飞虎队的情缘并没有被流逝的时光所冲淡,我想起陈纳德将军回忆录结尾的那段话:“我热切地希望飞虎队的标志永远高悬!请永远记住:它是太平洋两岸两个伟大民族在战争和和平时期向共同目标奋进的象征。”
中美人民的友谊长存。
陈秀峰 文/图(云南日报)